[摘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根据古德莱德课程五个层级,运用 SECI模型(知识创新螺旋理论)指导教师做好修订版统编语文教材的使用,通过社会化、外化、联结化、内化四个阶段,构建素养性课程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摘要]“阅读综合实践”作为新教材新设的内容,它的内涵还没有清晰界定。对其内涵的理解,应基于新课标理念,指向单元整合教学,引导学生建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框架。其具备关联拓展、综合实践、持续深入三大基本特征。在学科教学中实行三条实践路径:学以融知,指向核心知识的学习;以境促行,指向核心能力的培养;知行以理,指向学科思维的建构。
[摘要]修订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保留了原有的结构体例和主体内容,延续并发展了双线组元的架构,也优化调整了作为载体的七大板块,而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为教材体系的缩影,客观反映了整册教材的特征和意图,呈现出稳中求进的修订理念,同时也呼唤着教材使用研究的守正创新。修订教材的使用,应重视改进后的单元导语、明确单元的双线要求,也要熟悉教材编排的体例特征、增强教材使用的系统意识,还要充分利用修订教材的新变之处,这是开展教学活动并落实课标要求的重要资源。
[摘要]2024年秋季学期,修订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已投入使用。新教材具有的特点为:围绕核心素养,精选教材内容;优化图文搭配,增强学习效果;倡导跨学科学习,拓展学习维度。新教材在选文系统、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方面进行了系统调整。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选文系统,构建系统性学习体系;有效利用助读系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转变练习使用观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具体策略的分析,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价值取向表现为教学评价促进素养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推动教师专业精进和学生全面发展、变革课堂教学、实现深度学习。为使核心素养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在实践中深度融合,建立一致性、导向性和发展性三大基本原则,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现状提出更新教学评价观念、补充教学评价主体、完善教学评价方法的策略,以期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提供借鉴。
[摘要]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教育实践中存在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教学方式固化等挑战。对此,通过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定位和实践困境的深入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体系中的创造性转化,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资源配置,以期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摘要]“陌生化语言”的文学创作手法,能够给人新奇感、新鲜感、新颖感,有含蓄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为专题,探究“陌生化语言”的作用、表现手法、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意义,结合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其语音、语义、语法、符号、结构、审美观念、表达方式等陌生化语言处理的艺术手法,并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加以应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出土文献在语言、文学、历史及文化等相关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但在语文教学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出土汉镜铭文进入语文教科书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第一,汉镜韵文具有趣味性、知识性、难易适中性等特点。第二,汉镜韵文在形式上是七言诗的源头且铜镜制作精美,观赏性强;在内容上,镜铭主题丰富且语言富有变化性。因此,汉镜铭文韵文作为出土文献,可用作语文教科书中重要的教学先导。
[摘要]《归园田居(其一)》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重要的古诗。按照课标要求,古诗词阅读教学可以选取古代诗论作为独特的教学切入角度,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阅读鉴赏深度,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过程结合《二十四诗品》中“冲淡”一品进行设计,可以将“冲淡”一品划分为三个层次,结合三个层面从元亮其人、诗歌形成的“冲淡”之态、诗歌形成的“冲淡”之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探究应用于教学的可行性;也为《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设计提供新的思考方向与可能性。
[摘要]《春江花月夜》作为张若虚的“孤篇横绝”之作,因其营造的绝美意境与深刻哲思历来为人所称颂。多数的文本解读从月夜美景、哲理深思、思乡之情三个方面切入进行解读分析,对于本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则有所忽略,因而可通过“月与人关系之问”“相思之问”“前途之问”三问探讨本诗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与人生况味。
[摘要]以巴赫金复调理论分析《琵琶行(并序)》,可以发现诗歌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复调特色。在叙述语言上,通过回忆性叙事中的“二我差”矛盾,构成同一主体内的对话;在叙述视角上,以多重视角的变换,实现了诗人和琵琶女不同主体间的对话。双重对话关系既能深入挖掘白氏意识深处的思想辩难,又能把握诗歌的最终文旨。复调是叙事作品中的常见现象,借用复调理论研究中学语文叙事性文本,有助于提升文本解读的多维性和深刻性。
[摘要]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主体之一的语文知识,是架构起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抓手。为此,统编版教材重新建构了语文教学的知识系统,将知识系统融合渗透在另外三大系统之中。教师可依托范文系统,立足文本进行语文知识的随文教学;善用助读系统,统筹安排知识教学计划,辅助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巧用训练系统,落实言语实践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读写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
[摘要]品析语言是理解散文精髓的关键,从语言品析出发,提高散文教学的效果,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以王君的《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老王》三篇散文教学为例,分析其咬文嚼字、朗读艺术、巧设疑问和补白艺术教学方法,探寻如何将语言品析融入散文体验式教学中,让学生在感知和习得语言的同时,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摘要]小学语文“浸润式”朗读教学,可从“浸”字音、“润”语感和融“真”情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育。朗读是“浸”的课堂,要让学生“浸”于听,产生朗读兴趣,“浸”于识,打好朗读基础;教学是“润”的艺术,要“润”之授,提高朗读水平,“润”之悟,促使朗读生动;境界是“真”的追求,要“真”乎知,拓宽朗读情绪,“真”乎感,具象朗读情感,最终促进朗读教学目标达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摘要]在中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并不陌生,但更多的关注点在古典诗歌和一些优秀的旧体诗中,而对于新诗的学习则认为背过课文、理解主旨即可,忽视了新诗的独有魅力。为引起学生对新诗的重视,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体会诗歌情感,领悟诗歌本身的价值和魅力。
[摘要]略读课文教学是丰富学生阅读体验、提升语言理解能力和培养自主阅读习惯的重要环节。在“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中,略读课文还是精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机补充。但长期以来,部分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仍停留在表面理解,未能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探究能力,影响对课文内涵及情感价值的深入理解。基于上述问题,聚焦“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通过精准设定教学目标,构建“任务导向式”略读课堂,整合课内外资源等教学策略,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心从单一知识传递转向多维能力培养,从而构建更加高效、有深度的略读教学,推动教学效果从形式化走向实质化。
[摘要]思维导图是兼具图形与文字表达、结构灵活且富有创意的非线性思维工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它能够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创新手段,还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趣味识图、巧妙解图、自主绘图等路径,可以促进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发展。思维导图能够提升学生阅读兴趣,还能帮助其厘清文本脉络,增强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阅读理解与思维能力的整体提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其中,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阅读形式,已内化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围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核心素养,在坚定“文化自信”的逻辑进路下,将“语言”作为有效支点、将“思维”作为联通线索、将“审美”作为承接平面,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教师教学教法的更新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意在笔先”充分说明了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性。但在考场上,有些考生面对作文材料很茫然,不知如何审读和选择材料,不能快速找到立意的切入点。因此,准确引述材料、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作出权衡选择、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寻找材料的共同点、把握主旨多角度立意、理解语句内涵联系实际等思路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供参考。
[摘要]“比喻”是小学语文习作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作文中运用比喻有助于小学生在习作练习中提高文字表现力,更好表达自身情感。当前,在小学语文习作练习中,小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比喻修辞,但在整篇习作中却较为突兀,出现“为用而用”现象,甚至部分习作出现喻体偏离主旨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通过拓展阅读面,培养比喻“意识”;深挖教科书,完善“理论”知识;进行习作练习,外化“实践”能力;全面“评价”,助推自省进步等具体策略。如此,由思维到实践培养小学生运用比喻修辞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使之在语言学习中真正掌握比喻这一独特的表达工具,提升其写作能力和表达技巧。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当前的语文作文教学,学生存在写作的思想误区,缺乏必要的写作训练;教师对作文教学思想认识不足、缺乏长期计划,教学方法单一。为改善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不利局面,提高中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教师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做好命题,让学生自主积累素材进行写作训练;作文指导经常化,制定长期稳定的教学计划。
[摘要]在习作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合理选材;巧妙谋篇布局,系统构段成文;美化语言,细化内容。以上做法可以解决小学中年级学生写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摘要]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以落实课程标准、紧扣评价体系为理论依据,引入SOLO理论,对2024年新课标试卷进行分析,发现试卷思维层次梯度显著,兼顾公平性和选拔性;E水平凸显,侧重开放性和思辨性;情境选材鲜活,彰显跨学科综合性。把握这些考查特点,教学中应以学习任务群为抓手,优化语文思维能力;以群文教学为依托,提升语文思维品质;以真实情境为载体,激发语文思维活力。从而达成“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效果。
[摘要]第一人称回忆性散文通常会以回忆视角书写过去之事,并且试图赋予过去之事以意义。但在2024年新课标Ⅰ卷命题语料《放牛记》中,作者在常规书写之外,却试图用少年视角书写过去之事,就事论事不愿赋予过去之事以意义。而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却以“超叙述自我”的视角对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交织进行总结,达到了迷人的叙述效果。作者在对回忆性散文的反抗性书写中,于“文本之内、意义之外”对此前的叙述范式实现了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