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学生视角的命题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复习能力的提升。可分三步走:“岗前培训”阶段,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对学习需求的理解和命题技巧的掌握;“上岗实践”阶段,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命题主动探索和复习;分享体验阶段,鼓励学生分享复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实现能力的迁移与素养的提升。研究表明,这一策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促进其深度学习。 [关键词]学生视角;自主命题;自主复习 [作者简介
[摘要]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实践和创新来提高自身写作能力。通过分析自主学习法的特征,分析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认知不够清晰、教师定位不够准确、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主要问题,提出实施趣味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思想认知;激活学生自主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开展融合写作引导,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创新教学方法应用,给予学生充足的空
[摘要]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我调控性,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非常大的适用性。将自主学习模式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推动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通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问题”引导作用、“氛围”感染功能以及“内容”拓展效果,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欲望、状态及能力,旨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学生主体 [作者简介
[摘要]新课标新高考中“情境”相关概念有二十多种,这些概念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李吉林情境教育理念、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罗日叶整合教学法的情境观。根据情境的应用场景和功能,情境概念大体上可按照学习情境、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课堂和测评情境等进行分类梳理。分类梳理有助于了解情境概念的区别和关联,更好地开展情境化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新高考;情境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规划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教
[摘要]青少年是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群体。网络语言在激发语言创造力和增强汉语表现力方面对提高青少年汉语水平有一定影响;同时,网络语言在青少年群体中传递情感、释放情绪、促进身份认同和群体互动中展现出一定的积极因素。然而,网络语言的发展也带来了语言使用的低俗化、表达浅显化、输出同质化和不规范化等问题,对青少年汉语水平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应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作用,完善媒体的示范和舆论监督,提高青少年规
[摘要]根据语文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对语文跨学科学习进行历史溯源,语文跨学科学习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大体经历了综合—分化—综合(交叉)的过程。鉴往察今,过去“跨学科”在语文历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在今天仍存在,并影响当下语文教育。因此,需借鉴过往的教学经验,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助力当下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语文跨学科学习;历史溯源;语文教育史 [作者简介]徐诗睿(2002),
[摘要]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散文两篇》中,《永久的生命》创作背景处于缺失状态,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考察严文井资料,可知自1938年5月抵达延安后,外在环境“从所未有的温暖和幸福”与个人家庭生活的幸福使得严文井呈现出“明朗”心境,于是在刚为人父的1942年初,他以“信仰”为中心话题写出了这篇对生命繁衍不息礼赞的散文。这篇文章同时也是“从个人的感情来歌唱革命”的文本反映,体现了严文井对于革命前途
[摘要]“滤镜”的语义演变历经三个阶段:物理工具阶段、技术符号阶段和认知隐喻阶段。物理工具阶段体现物理实体性,技术符号阶段实现了功能虚拟化,认知隐喻阶段形成主观性表达。这一演变由隐喻映射和转喻扩展机制驱动:概念隐喻建立“物理-认知”跨域关联,转喻实现“工具-功能-系统”的语义扩展。技术革新、社会文化变迁和心理需求等构成主要外部动因。“滤镜”的语义演变既遵循语言经济性原则,又反映了数字时代技术对认知
[摘要]2024年新修订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秋季学期正式投放使用。助读系统辅助学生阅读文本,指导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向,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从提示语、插图和注释直观探析教材修订意图,可以切实领悟新课标精神并发现修订版教材的进步之处。 [关键词]修订版教材;统编版教材;初中语文;助读系统;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张秀萍(2001),女,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
[摘要]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曹文轩始终保持着对成长主题的思考。而在《孤独之旅》中少年杜小康的放鸭经历,表面上是一个关于挫折教育的故事,深层却蕴含着对青少年成长本质的思考。当现代社会认为孤独是需要治愈的病症时,这部作品以诗意的笔触揭示了孤独在少年成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杜小康在芦苇荡中的蜕变,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更是人类在脱离了社会后对个体精神世界与存在的重新认知。在这个被电子屏幕和虚拟社交
[摘要]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如同家族的谱系,教学时,教师应聚焦“抓手”利用单元导语(由面到点)、插图(多维审美)、学习提示(点到点的路径)等助读板块,开展群文阅读(多元组合),全面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足做好“以文化人”的大文章。 [关键词]单元导语;助读板块;学习提示 [作者简介]符安民(1971),男,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第五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摘要]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可以深入剖析其内涵与价值,进而彰显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教学内容浮于表面、教学方法流于形式以及学生认知缺乏深层次共鸣等问题,提出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策略,旨在更好地发挥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小学语文教学;文化传
[摘要]汉字学习是一切语文教育的基础,“识字与写字”也是初中语文教学要求中的重要部分。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标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汉字独特的魅力,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汉字育人;初中语文;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常睿琪(1998),女,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初中部二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亟须改革创新。探究学习任务群驱动下的小学语文“研学结合”教学路径,旨在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设计,最终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但当前部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仍存在对学习任务群和“研学结合”认识不足和运用不当的问题。基于此,要根据学生水平,精准设定研学目标;构建多元化研学资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礼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起着重要引导作用。然而,当前小学语文“礼文化”教学存在一些不足,教师应从创设情境、故事启迪、互动讨论和生活实践等教学策略角度,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礼文化”,培养学生对“礼”的文化认同和实际践行,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礼仪风范,逐步塑造良好文化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
[摘要]有效的预设能为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而精彩的生成则能让课堂焕发活力。通过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概念、关系、价值意蕴、问题及策略,强调转化预设以促进生成,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并审视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如预设与学情脱节、生成资源利用不足等,提出教学目标、流程预设性策略及教学生成策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从预设到生成的转变。 [关键词]阅读教学;预设;生成 [作者简介]崔珍珍(1989)
[摘要]中考对于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对近几年广州市中考课外文言文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发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广州市中考课外文言文指向高阶思维的培养,而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不足,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欠佳。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指导学生落实课内文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实施大单元视域下的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加强课内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加强对答题技巧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审题能力和解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语文教学在日常生活观察、体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统一。以《我与地坛》教学为例,通过场景再现,创设“地坛”课堂;角色代入,体验人情物理;生活拓展,创新作业设计,从而将“语文生活化”理念转化为有效的师生共享阅读活动。 [关键词]语文生活化;《我与地坛》;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李渊博(2001),女,黄冈师范学院文
[摘要]从模仿《六国论》论证思路,到运用图示转化其论证范式,再到跨学科融合哲学思维提升思维水平,据此创设读写融合模式,推进思辨说理。这样的教学实践旨在解决思辨说理空洞化、刻板化的问题,追求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其中范文的模仿是基础,图示的转化则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内化文章的核心价值,跨学科的融合亦能有效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关键词]读写融合;思辨说理;范文模仿;图示转化;学科融合 [作者简
[摘要]叶圣陶的写作观主要表现在:一是为了生活、指向应用的写作目的观;二是源于生活、贴近实际的写作内容观;三是取材广博、连贯成文、反复修改的写作过程观;四是又“通”又“好”、具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评价观。这些观点不仅体现了他对写作教学的深刻见解,也为当代写作教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叶圣陶;写作观;写作教学 [作者简介]肖智书(2001),女,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学科教学(语文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亟须创新写作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读、思、达”教学法为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读、思、达”教学法强调学生在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中主动构建知识,培养语文素养。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探讨“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读、思、达”教学法
[摘要]读写结合类作文具有弱化表面任务、搬除审题障碍、增强选材实度、注重个人体验、考查思维能力、培育哲学思想的命题特点。读写类作文有外在的“势”,有内生的“道”,有体现“道”的“法”、执行“道”的“术”、 承载“道”的“器”。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势”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在“道”上培养学生深入说理的习惯,在“法”上助力学生规避常见误区,在“术”上提供读写类作文写作的必要支架,在“器”上最大程度地用好
[摘要]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考语文试题坚持守正创新,紧贴课标。一些题目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思辨性特点,这可以更好地引导教学,让考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既需要充分调动必备知识,也需要强化思辨、创新等关键能力,还需要着力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努力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思辨性;辩证思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 [作
[摘要]高考语文写作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起关键作用,围绕高考语文写作的重要性和改革趋势展开探讨,分析近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写作命题的特点及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五项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适应高考作文的变化,全面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高考语文;全国卷;写作命题 [作者简介]王志虎(1968),男,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第二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479[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