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导入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讨论是一种宝贵的交流方式。它汇聚了不同的思想火花,通过碰撞与融合,促进彼此的理解与成长。当我们把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就是汇集了讨论的精华,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师生讨论 老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讨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表达观点,还能促进我们寻求共识、解决问题。进行讨论前,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遵守哪些规则呢? 金享慧:
审题立意是写好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我们在面对考场作文时,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写”,而是“读”,将作文题当作阅读题一样来读。读题的过程,就是理解文本、参透命题意义的过程。 一、明问题 作文题中给出的文题形式有多种。有的题目一目了然:“你的生活中总有一些关键时刻。当你面对它时,你是怎么想的?”(2024年贵州卷),这里的问题即:什么是关键时刻?你当时做了什么?有的题目隐含在导语中,还需要根据导语来仔细
作家名片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清代文学家。童年时期经历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动荡血腥;19岁走上科举求仕之路,虽然在县、府、道三场考试中连获第一,但在乡试中却屡屡受挫,直到71岁时才成岁贡生,以做塾师为业。热衷记述奇闻异事,写作狐鬼故事。文中有兵匪寇乱戕害百姓的情节,也有揭露贪官酷吏、黑暗政治和邪恶势力的内容,更有抨击科举制度腐败、
许姓,家淄之北郭,业渔。每夜携酒河上,饮且渔。饮则酹酒于地,祝云:“河中溺鬼得饮。”以为常。他人渔,迄无所获,而许独满筐。一夕方独酌,有少年来,徘徊其侧。让之饮,慨与同酌。既而终夜不获一鱼,意颇失。少年起曰:“请于下流为君驱之。”遂飘然去。少间复返,曰:“鱼大至矣。”果闻唼呷有声。举网而得数头,皆盈尺。喜极,申谢。欲归,赠以鱼,不受,曰:“屡叨佳酝,区区何足云报。如不弃,要当以为常耳。”许曰:“方
既而场后以文示宋,宋颇相许。偶与涉历殿阁,见一瞽僧坐廊下,设药卖医。宋讶曰:“此奇人也!最能知文,不可不一请教。”因命归寓取文。遇余杭生,遂与俱来。王呼师而参之。僧疑其问医者,便诘症候。王具白请教之意。僧笑曰:“是谁多口?无目何以论文?”王请以耳代目。僧曰:“三作两千余言,谁耐久听!不如焚之,我视以鼻可也。”王从之。每焚一作,僧嗅而颔之曰:“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我适受之以脾。”问:“可
父亲的大学同学邢伯伯,第一次到我家做客时,带着一个麻绳扎的纸包。打开纸包,里面竟是一斤他自己炒制的龙井茶。 (A)扁平的茶叶像无数一模一样的浅黄小鱼儿,抛入茶杯里发出清亮的声响,沸水冲入,小鱼儿们飞速蹿游,三升三降,最后像芭蕾演员一样在杯底踮脚立住,释放出醉人的清香。不满十岁的我,被邢伯伯邀请,坐上高凳,在八仙桌上喝茶。尝到人生的第一口茶,我就被茶汤的清香和回甘惊住了。 此后的时光里,我总被邢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激励着广大青年坚定理想、勇担使命、不畏困苦、不懈奋斗,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 理想是指引青年成长进步的灯塔。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高校毕业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今天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父母会告诉我们应该和谁玩,不应该和谁玩。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时就帮他们分辨:哪些小孩可以做朋友,哪些小孩千万不要接触。老师也喜欢把学习好的同学和学习不理想的同学放在一起,去带动学习不理想的同学一起进步。他们的做法不无道理。我想,这样做的目的一定是为了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古时“孟母三迁”的故事便可印证这一观点。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便